秦朝中央是三公九卿制,地方是郡县制。
古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,有官,有僚,有吏。
官就是正职,即长官;僚就是副职、佐贰,即僚属;吏就是办事员,即胥吏。官和僚都是官员,有品级(比如知县正七品,县丞正八品,主簿正九品),叫“品官”。又因为自隋以后,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,因此也叫“朝廷命官”。吏则“不入流”,由长官自己“辟召”,身份其实是民。也就是说,官僚都是“国家干部”,吏却只好算作“以工代干”。他们是官府中的“服役人员”,其身份与衙役(更夫、捕快、狱卒之类)并无区别,只不过更夫、捕快、狱卒或服劳役,或服兵役,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。因此胥吏地位极低(常被呼为“狗吏”),待遇也极低(往往领不到薪水)。
此外,还有一条规定,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(监察官),也不能考进士。 官和吏的区别,还体现在:一是从管理关系上,毫无疑问官是吏的上级;二是从身份上讲,官是上等人,是人民为他服务的;而吏则是下等人,是为官服务的。
“吏”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,却仍然是百姓,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,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;三是工作性质的不同。
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,治理辖区。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。也可以说:官是政治家,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;而吏则是技术专家,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,并取得最佳效果;四是最终归宿不同。过去说“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”。
官是三年一任,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。而吏则不同,阮葵生在《茶余客话·论吏道》中说“吏则土著世守”。
官是外来的,吏是本地的,官板凳没坐热就走了,而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。
伪官吏是什么职位?这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,人们对于伪官吏的定义和职责常常存在混淆和误解。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伪官吏的定义、起源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。
伪官吏是指那些冒充官员身份,虚假行使官员职权的人。他们通常是通过伪造文书、假扮官员等手段,来获得社会地位和荣誉的一群人。他们往往以欺骗、胁迫等手段获取财富和权力,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。
伪官吏在古代社会中并不罕见,他们的出现源于社会需求和个别人的私欲。古代社会封建制度严密,社会地位由职位来决定。有些人为了获取高位和特权,不惜冒充官员身份,利用这种身份地位获取权力和财富。
伪官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早期。在战国时期,人们普遍崇尚齐纨绔子弟,因其身份高贵而受到尊重。一些私生子或出身贫寒的人为了在社会上获得地位和财富,开始冒充齐纨绔子弟的身份来谋取利益。
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,伪官吏的现象逐渐扩大。一些地方官员权力腐败,职位被贿赂和权势所扭曲,导致官员身份的价值被抬高。大量人士看到了其中的利益,开始冒充官员身份行事,欺骗社会和国家。
伪官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一种非正统的角色。他们透过虚假的身份,行使官员职权,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。
首先,伪官吏破坏了官员体系的公正与权威。正规的官员体系是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,官员们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法律行事,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。然而,伪官吏的存在将导致社会信任危机,公众将不再相信官员的身份和权威,给社会带来混乱。
其次,伪官吏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。正规官员依法办事,恪守公平正义原则,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众权益。而伪官吏通过欺骗、贿赂等手段获取职位,其所做的决策和行动完全由个人私利驱动,对社会公正和公平造成了严重破坏。
为了应对伪官吏的问题,古代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
虽然伪官吏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不再普遍存在,但是类似的问题仍然存在。如今,一些人通过冒充公职人员、科研专家等身份,来获取个人利益和社会声誉。
面对现代伪官问题,我们需要加强对官员身份的认证和监管。同时,社会应该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,加大惩治力度,确保官员的职权行使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内。
总之,伪官吏作为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问题,其危害和影响不可小觑。对于这一问题,我们需要加强对官员身份的认证和监管,同时加强对伪官吏的处罚力度,以维护社会的公正与稳定。
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中,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。自古以来,许多著名的诗人都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。其中尤以唐代的诗歌最为著名,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。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描写唐代官吏征税的诗歌。
秋天是农民们收获的季节,也是官府进行征税的季节。在《秋夕》这首诗中,杜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官吏征税的情景:
銮舆出缆东复西,凤阙横空水茫茫。 都人如鲫天如壁,万户千门望不望。 杨花雪落覆白苹,青女素娥俱耐冻。 欢度春宵苦短梦,一尊还酹江月中。
杜牧通过描写銮舆出行、宫阙耸立等场景,形成了官吏巡税的庄严氛围。他将纷扰的景象与百姓的负担相结合,传递出一种深情厚意。
官吏巡税的过程中,许多人被阻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一些诗人的愤懑之情。白居易的《泊船瓜洲》就表达了他对官吏征税过程中的不平之愤:
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 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 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 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前?
白居易以景色揭示内心的痛苦,表达了他对官吏驱使扁舟子征收税款的不满与愤懑。他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一种视野宽广、胸怀广阔的思想和情感。
在唐代的官吏征税过程中,不仅有合法的课税,还存在着官吏的腐败行为。这引发了许多诗人的思考和抨击。杜甫的《梦李白二首·其一》就描述了他在梦中与李白一起游历时目睹的征税情景:
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 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? 声应已渺渺,色若复茫茫。 多病应悠悠,孤云安可忘? 山中三两夜,门外万余场。 腹中贮书籍,远岁有贞良。 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穷。 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杜甫借李白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愤懑。他揭示了征税背后的悲剧和社会的腐败现象,呼吁社会应该反思官吏的行为。
在唐代的官吏征税过程中,也不乏一些廉洁公正的官员。他们以职责为重,勤奋工作,为百姓谋福利。韩愈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就描述了一位廉洁官员离任时百姓的感慨: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 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 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 无为在岐路,儿女共沾巾。 怡然敬父执,问我来何人。 生长事有时,接舆歌踏鞭。 回文到老矣,斑鬓白如丝。 客舍青青柳,公门丛丛柏。 可怜夜半虫,不知曙色起。 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息。
韩愈通过描绘城市的风景和与官员的交往,表达了对廉洁官员的敬佩和百姓对其离任的不舍之情。他的诗作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官吏的种种境况。
总之,唐代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官吏征税的描绘和思考。这些诗人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,抒发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喜怒哀乐之情,对官吏征税制度的认同与反思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。
官史是由朝廷豢养的史官们用文字书写的国史。而官吏是官员,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。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一种官职,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(科举考试)及格的人来充当。
官吏,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词,但是事实上,官与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。从古至今,官与吏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消失过。 朝廷任命方为官 老百姓常说「 ”官字两张嘴,咋说咋有理”,其实古代皇帝对下属官僚的要求和期望都是非常高的。
官的笔画顺序是:点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折、横
吏的笔画顺序是: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撇、捺
吏lì
〈名〉
(1)(会意。甲骨文。从手(又),从中。以手持中。有人认为中为笔。“吏”、“事”、“使”古同字。本义:官吏)
(2)官员的通称。汉以后,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[official;mandarin]
(3)又如:吏势(官吏的权势力量);吏议(官吏商讨政事;处分官吏;拟议定罪);吏司(管理司法案牍的官);吏兵(官吏和士兵);吏舍(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)。汉以后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
夏朝的最高首脑称为「王」或「後」,父子或兄弟相传,是古人所谓「家天下」的开始。从传世文献看,夏朝的政治机构相当庞大。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「三正」,有为天子辅臣的「疑」「丞」「辅」「弼」四邻,有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(即六吏、六卿),有掌历法的「羲和」(又称「太史」),掌诉讼的「大理」,掌音乐的「瞽」,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「官师」「国老」,掌出使的「遒人」,掌收取贡赋的「啬夫」,掌管山泽的「虞人」掌畜牧的「牧正」,掌养龙的「御龙」,掌管夏王膳食的「庖正」,掌管夏王车辆的「车正」,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「臣」。
夏朝九州的划分和「甸」「侯」、「緌」「要」、「荒」五服的存在,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个部族首领为诸侯,称伯或「牧」。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,对王朝承担贡纳、朝见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。诸侯之下,有大夫,即各大家族的族长。夏朝的政治思想已经有初步的「德治」宽刑思想。《左传.文公七年》引《夏书》说:「戒之用休.董之用威。」即在国家治理上,要文治与刑罚并用。而且在治国问题上可能已经有了防微杜渐,防患与未然的认识。《左传.成公十六年》《夏书》说:「怨岂在明,不见是图」就是这层意思。法律随著夏王朝 的建立而产生,所谓「夏有乱政,而作禹刑」《左传.昭公六年》。而「禹刑」不但是刑法,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总称。
夏朝的军队,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。禹征三苗,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「济济有众」;启征有扈,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。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。夏王朝建立之後,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群众的反抗斗争,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《禹刑》,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。
在商朝,由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,内服以外的诸候统治区域称为外服。内服设有百官,称为百辟。可分为政务官、宗教官、事务官、武职官等几类。政务官有尹、冢宰等。宗教官有占、卜、多卜、亚、祝、史、作册等。占、卜是负责占卜之事的。史官为记录王事活动的官,与作册职掌相近。事务官是负责某种具体事务的官。武职官有亚、多亚、马、多马、射、戍、卫、犬、多犬等。商王和奴隶主贵族是军队的当然统帅,对于分阶段产来说,官职、爵位是世代承袭的,任职的文武没有严格区分。这里说的武职是军队中的中、下级官吏。亚是奉王命领兵征伐和追捕逃亡奴隶的官。
马、多马是与虞车有关的武官。射、多射是管弓箭手的武官,其中管百人的叫百射或射百,管三人的叫三百射或射三百。犬为饲养、训练猎犬的官,或说犬是田猎中递送猎物情况的官吏。戍大约是从事戍的武官。卫是侍人保卫人员。外服包括商王亲属的受封地和被征服部落的臣服地区。候、甸、男、卫、邦伯都外服的重要统治者。
西周是在夏、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。它的强大不仅仅由于它广袤的国土、更是由于它丰富的文化,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传承,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官职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周灭商后,天子大搞分封,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,建立起众多诸侯国(也称方国),数量超过百个。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,建立起一个以周“天子”为中心,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,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,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。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,建立了周天子-卿士-诸侯-卿大夫-士-国人的统治序列。就官制而言,大体上有卿士-诸侯-卿大夫三等。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,诸侯世守其国,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、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。
西周的官制,更为繁杂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合称三公。三公之下有三事官(政务官、事务官和地方官)、四方(诸侯和方国、部族)和卿事寮。
王朝官员为:总揽朝政的太宰、掌祭祠礼仪的太宗、掌历法记事的太史、掌祈祷的太祝、掌神事的太士、掌占卜的太卜,合称六卿,六卿的僚属,总称为卿事寮。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、掌百工职事的司空、掌军赋军政的司马、掌版籍爵禄的司士、掌刑罚的司寇,合称五官。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,有三公之佐的三少(少师、少傅、少保),有道、辅、弼、承四辅,有膳夫、缀衣、小臣、寺人、内竖、阍者、门尹、司王宥、火师、水师、大酋、太仆、御、右、萃车、趣马、师氏、虎资、舆人、医、艺人、隶人、太子宫尹等。在王畿外服的封国,称为四方,包括侯、甸、男等诸侯。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。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,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,主要有三事官,即司徒、司马、司空,分掌政务、司法和民事。
周的各级主要官吏,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,而且文武不分,平时治民,战时就是各级将领。周朝的地方制度,有国、都、邑、野、鄙。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,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,小城为邑,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。
别夔州官吏表达了作者离开夔州时的感情。别夔州官吏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,与柳宗元并称刘柳
汉代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。
主考人将若干考题写在策上,覆置案头,受试人拈取其一,叫作“射”;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。西汉时射策分甲、乙、丙三科,东汉只分甲、乙两科。颜师古以为汉人出题时依题之难易而预设甲,乙等科,而《汉书音义》则以为出题时不分科,到评卷时依成绩高下分科。答题不合格,当时称为“不应令”或“不中策”。落选的可以再射,西汉时匡衡射策多次都不中,直到第九次才中丙科。汉人分科的目的,是为了择优录取,按成绩安排中选人的官职。如中甲科者可为郎中,中乙科者可为太子舍人,中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。两汉时射策的题目,都和经义有关,东汉时甚至分经出题,录取时还限定每一种经应录取的名额。汉代射策之法,一般应用于太学诸生的考试,选补博士以及明经、察举的考试。魏晋南北朝时孝廉、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仍称“射策”,但也常常称“对策”,二语巳不甚区分。宋太祖赵匡胤选拔官吏的举措非常出彩,他不仅完善了隋唐的科举制度,更重要是建立隶属中央的翰林院和太学。
宋朝以文治国,文风昌盛。唐宋八大家宋朝独占六席: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曾巩。宋词、书法、绘画…都达到前所来有的高度。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代成熟:印刷术、火药、指南针。…宋朝很多成就,都和宋太祖兴下的选才方式密不可分!
Copyright © 2024 冲浪手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-78